從年初到現在,我拜訪了大大小小幾十家深圳創業公司,小的就一兩個人,大的有200多人,在跟他們交流的過程中,幾乎每一家公司的老板都說了一個詞——“迷惘”。
對于任何一個創業者來說,難,是非常正常的,畢竟是創業,每一年都有新的挑戰,所以每一年都有不同的難。
比難更可怕的是迷惘,一種對未來不確定帶來的焦慮和恐懼,其實更加可怕,因為它造成一個人乃至公司嚴重的內耗,很多時間白白浪費掉了。
“不做點事吧,焦灼,心不安,睡不著,做點事吧,發現是瞎折騰,虧得慘。”
“裁員吧,沒法測試新項目,不裁員吧,每個月都在虧!”
“我在選擇做A項目還是做B項目的時候,最終選擇了去西藏旅游,因為都沒底,而測試成本又很高。”
“兄弟,有沒有搞錢的路子,給指一條……”
……..
我拜訪的這批創業者,可以分為兩個類型:
第一個類型是做生意,也就是搞快錢的;
第二個類型則是種樹,建護城河,搞慢錢的。他們的商業盤,幾乎都是圍繞著流量來運轉的。
搞快錢的商業模型,大致這樣:
1、創業者本人非常的聰明,在行業有比較久(至少也有三五年)的沉淀,并具有快速組織商業架構的能力;
2、創業者基于某個賽道風口,快速捕捉到相應的需求,然后在沒有別人注意之前,迅速進入卡位;
3、通過測試投入產出比模型,找到可往前滾動的生意,搶奪市場,快速變現;
4、同行注意到,由于門檻低,迅速擠進來,搶奪蛋糕,快則三個月到半年,慢則一年,行業被搞死,生意玩完。
舉個例子,我認識一個賺快錢的兄弟,他在視頻號生態上的賺錢模型是這樣的:
1、他本人是做知識付費,你也可以理解為割韭菜專業戶,總之在這個領域很有操作經驗;
2、在視頻號火爆之后,他迅速嗅到培訓的價值,所以立馬組了一個三五人的團隊,搶奪新風口的流量;
3、通過抄襲、洗稿同行的原創課程,把時間集中在銷售上,迅速賣出一波;
4、同行注意到,也卷進來的時候,他已經賺了幾百萬,隨著更多的競爭者,他把注意力抽離,找下一個生意口。
這個模型,本質玩的是信息差生意,一波一波的,有大有小,但周期都很短,在搞錢之都深圳,這種生意模型非常流行,比如前幾年的跨境電商,去年的芯片倒騰等等。
今年最大的信息差生意是什么?是Chat GPT,面對一個新物種,所有人都是學習者,探索者,因此搞快錢的這波人,基于上面提到的模型,迅速切入,收割了一波,窗口期也就是三個月左右,三個月之后,無數玩家涌入來,基本沒得玩了。